JustGoIdea

听人说:「人生如建塔。」刚开始还觉得浓浓的「鸡汤」味道,却又越咂摸越觉得有道理。

可不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成了一个建筑师?只是,这个建筑师有些特别:工地是预先划定的,材料是随机配发的,工期是不确定的,而图纸,需要自己去画。

这让我想起十多年前接表弟放学时,他向我分享在学校玩积木的心得。有的小朋友分到的乐高,色彩鲜艳,形状规整;而有的只有几块磨损的木头,边角都不太齐整。但奇怪的是,最后搭出来的东西,精彩程度往往和材料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有人堆出平庸的方块,有人却搭出了奇妙的结构。

在人生这场建筑游戏里,什么是我们能够掌控的,什么是必须接受的?

显然,有些东西是改不了的。基因决定了我的身高上限,出生地决定了我的母语,时代背景决定了我会遇到战争还是和平。这些就像地基,我可以在上面建造,但不能把它们挖掉重来。

但同样明显的是,有些东西是可以塑造的。例如,知识可以学习,技能可以训练,性格可以打磨,关系可以经营……这些就像可以自由使用的建材,虽然获取它们需要努力,但至少努力是有用的。

更有意思的是那些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比如童年经历,它已经发生,无法改变,但我对它的理解和诠释却可以不断更新。父亲曾语重心长地说,同样的贫困童年,有人看到的是匮乏,有人看到的是简朴;有人记住的是饥饿,有人记住的是分享。记忆的砖块还是那些砖块,但可以选择用哪一面朝外。

说到选择,这可能是整个建塔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因为塔可以有无数种建法:可以建成碉堡,坚固但封闭;可以建成灯塔,高耸而孤独;可以建成钟楼,定点报时;也可以建成了望塔,专注远方。

选择建什么样的塔,本质上是在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而这种选择,往往通过我们的价值观来体现。

我曾问过一位耄耋之年依然勤奋工作的科学家:「您到这个年龄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他想了想说:「年轻的时候没有赶上好时代,三反五反、文革,耽误了太多时间。现在我头脑还清醒,生活能自理,干嘛要歇着呢?」这是他的核心价值——对时间的珍惜和对事业的执着。所以他的塔建得很高,为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更多价值。

我也问过一位常年旅行的作家:「你为什么不安定下来?」她笑着说:「我想在死之前,看遍这个世界的美。」这是她的核心价值——体验。所以她的塔建得很宽,每一层都是一扇窗,望向不同的风景。

我还在云南的大山深处问过一位乡村教师:「你有想过回城里吗?」她沉默良久,目光望向远山,缓缓却坚定地说:「这里是我的家乡,还有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我希望他们都能走出这片大山,出去了就不要再回来。」这是她的核心价值——责任与传承。所以她的塔建得很稳,深深扎根在那片土地上。

三个人,三种价值观,三座完全不同的塔。谁对谁错?都对。因为价值观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是否忠于自己的选择。

但选择之后呢?是不是确定了方向,塔就会自动建成?

当然不是。任何宏伟的构想,如果不落实到一砖一瓦的堆砌上,终究只是空中楼阁。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切实的行动。

行动可以很大,例如,辞职创业、结婚生子、移民他乡等。这些像是在塔上加盖整整一层,会显著改变塔的高度和形状。

行动也可以很小,例如,每天跑步五分钟、睡前看两页书、给父母打个电话。这些像是在缝隙里填充砂浆,看似微不足道,却让整座塔更加坚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欣赏那些懂得「小建筑」的人。他们不急于建造摩天大楼,而是耐心地、持续地、一砖一瓦地往上垒。就像那些坚持写日记的人,几十年如一日地记录生活的点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是在建造一座记忆的高塔。待到回首时才发现,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都是不可或缺的砖石,共同撑起了生命的重量。

当然,建塔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风会来,雨会来,地震也可能来。有时候,辛苦建好的几层可能会坍塌,不得不推倒重来。

这让我想起日本的伊势神宫,每二十年就要拆除重建一次。不是因为旧了,而是为了传承技艺,也为了提醒人们: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但正因如此,每一次建造都值得全力以赴。

人生的塔也需要定期检修。读一本书,可能会发现某个结构的缺陷;遇一个人,可能会看到新的建造可能;经一件事,可能会调整整体的设计。

但这里有个陷阱:过度修改。

我见过一些人,总是在推倒重来。今天觉得应该建座学术的塔,明天觉得应该建座商业的塔,后天又想建座艺术的塔。结果一辈子都在打地基,从来没有真正建起来过。

也见过另一些人,过分执着于最初的设计。明明环境变了,需求变了,能力也变了,却还是按照二十岁时的图纸在建造。结果建出来的塔,既不适合现在的自己,也不适应当下的世界。

真正的智慧,是在坚持和改变之间找到平衡。核心结构要稳定,但具体形式可以调整。就像一棵树,根要扎得深,但枝叶可以随季节生长凋零。

学建筑的同学告诉过我一个细节:真正的建筑大师,在设计时总会留出一些「未定义空间」。不是疏忽,而是刻意为之。因为他们知道,生活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需求,与其把一切都规定死,不如留出一些可能性。颇有一些国画中留白的意蕴,不是吗?

人生的塔其实也需要这样的留白。不必把每一天都安排满,不必把每个空间都定义清楚。留一些时间给偶遇,留一些空间给惊喜。有时候,最美好的建筑,恰恰出现在这些留白里。

写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一直在说建塔,但为什么是塔?为什么不是房子、桥梁或者其他什么建筑?

也许是因为,塔有一种独特的意味。它不是为了居住,不是为了通行,而是为了眺望、为了指引、为了标记存在。塔是竖立在大地上的一个感叹号,宣告着:「我在这里,我曾在这里。」

而这,可能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不是为了到达某个终点,不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建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存在。

每个人的塔都不一样。有的华丽,有的朴素;有的高耸,有的敦实;有的笔直,有的倾斜。但只要是用心建造的,都有其独特的美。

最后,让我用赵州和尚的一段公案来收尾。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曰:和尚莫将境示人?

师曰:我不将境示人。

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不必等到塔建成才有价值,建造本身就是价值。

用手上的材料,按心中的图纸,在脚下的土地上,一砖一瓦地建。不必羡慕别人的高度,不必担心自己的速度。只要在建,就是在活;只要在活,就是在创造意义。

而当某一天,能够后退几步,看着自己的塔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会发现:原来意义不是找到的,是建造出来的。

塔,就是我存在过的证明。


|

#es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