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没有我
不知生病的缘故,身体虽然机能衰退,但心思却活泛了起来。可能生命这种物质现象也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太史公在给任安的信中有这样一段: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圣先贤们想来也是在身体衰退、受限的情况下才成就了这些不朽之作。
生病总是痛苦的,但痛苦本身是什么呢?用佛家的话讲,是对这一期色身的执着,没有参透「无常」与「无我」,没有建立对「空」的认知。
与近来也抱恙的朋友聊天,他说最让他郁闷的点在于,肉身的不适让他觉得很累赘,更让他痛苦的是,明明把事情都分析得很清楚,把思维都看透了,还是跳不出枷锁。
这便是一种典型的执着。而我所陷入的是另一种执着。
身体痛苦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不要执着于感觉。然而,痛苦本身还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虽然我可以通过主观意识去调节对痛苦的感知,但在客观上,痛苦并不会就此消失。那么,到底是我在感觉痛苦,还是痛苦在让我感觉呢?
换句话说,这个「我」到底是什么?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还思考了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思考我的思考。
意思是说,我不仅思考外部世界、内部世界,思考事物,思考自己、思考他人,还能够主动地审视、分析并质疑自己的思考过程,包括自己的认知、信念等等。
因为当一切都可以被怀疑时,唯一不可怀疑的其实就是我正在思考这一动作,这个事实。即使我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思考,那也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考的我的存在。这也是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但这里又产生了一个悖论:如果我可以思考我的思考,那么是谁在思考?是第一层的「我」,还是第二层的「我」?如果存在一个能够观察思考过程的「我」,那么这个观察者本身又是什么?
佛家倒是对此有更为彻底的解构。所谓的「我」不过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聚合,如同一辆马车,拆开来看,车轮是车轮,车厢是车厢,车轭是车轭,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马车」这个本体。同样,当我们仔细观察时,会发现并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只有刹那生灭的身心现象流。
这种观察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经验:在深度专注或冥想的状态下,主客、能所的界限会变得模糊。没有了「我在思考」,只有思考本身在发生;没有了「我在观察」,只有观察在进行。在彼时彼刻,平日里牢固的自我感会暂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广阔而宁静的存在感。正如《心经》中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么也许,平日里所执着的「我」,本来就是一个虚构?
然而,问题又来了,既然如此,何必要吃药,何必要治疗呢?
这让我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不过很快我就反应了过来,这是「毕竟空」而非「真空假有」。举例来说,一个演员知道自己只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但他依然会认真对待这个角色,努力把戏演好。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角色,而是因为这样做本身就是对生命、对存在的尊重。
照顾这个身体,不是因为「我」拥有它,而是因为它是因缘托付给我的一件珍宝。治疗疾病,不是为了延长「我」的存在,而是为了让这个生命载体能够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造业与消业。
如此我似乎更理解了圣严长老的临终偈:
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
也许这就是「本来面目」,意即不是哪一个特定的「我」的面目,而是生命原本的样子。在这个层面上,没有生病的「我」,也没有健康的「我」;没有痛苦的「我」,也没有快乐的「我」。
有的,只是生命在持续地体验着自己。
而我们,不过是这个宏大体验中的一个瞬间,一次呼吸,一个念头,一束光。
本来没有我,但生命依然在这里,以它自己的方式,永恒地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