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缘起性空
康德把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与理性,然后由感性与知性,为西方近代科学,建立起数学与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在感性、知性以后,理性所推论出来的形而上学,站在纯粹理性的立场,它只是人类的先验幻相tranzendentale Schein。先验幻相亦有其价值,它引导人,借着理性的智观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进入、接触物自体Ding in sich。然后发现物自体并不能执着Begreifen,它无法形成观念Begriff,所以康德说,物自体是不能认识的,我们不能对它说什么,它只是X。
缘起性空是佛学的根本理论,我把康德不能认识的X,类比为缘起性空的性空(禅说不可说),性空是佛学的实相。而佛学缘起性空的缘起,佛学把它当成幻相,佛学的幻相,就是我们所说的现象世界,它是康德的感性、知性的内涵,也就是数学物理学,西方人说它是真实的。康德说的真实,佛学说它是幻相。而康德说的幻相,佛学说它是实相。康德与佛学各有相反的定义与内涵。我不说真实与幻相,我用An与In表示。 An与In是人思想的架构,它是变数。比如An可以是真实,也可以是幻相。我以An表示康德的现象世界与佛学的缘起,以In表示康德的物自体与佛学的性空。
实践理性
康德的纯粹理性,虽然不能认识物自体。但康德另一本书实践理性批判,却在物自体那里,建立起自由意志道德的实践法则。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各司现象界与物自体界。它们之间是一道不可超越的鸿沟。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道鸿沟,康德在1790年又写了判断力批判,阐述大自然的目的性。并由自然之美与壮丽之美,连接现象界与物自体界两界。我把这周流不殆的大自然的目的性,类比为佛学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你如果难于了解它的意思,那我们就说:康德这大自然的目的性,或佛学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上帝!真的!它就是这样,我用T表示他。现在我们依华严宗的杜顺和尚的五教止观,来说说大乘始教唯识论、大乘终教法华宗(天台宗)、大乘顿教禅宗、大乘圆教华严宗,他们是如何的解释性空缘起,如何联接缘起与性空。康德如何联接现象与本体两界。佛学与康德,又有何异曲同工。
大乘始教
大乘始教,指的便是玄奘的唯识论,唯识论讲八识与三性。
- 八识: 人用八识为工具认识世界,可分成三部份: i. 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类比它为康德的先验感性。 ii. 第七识:末那识,意译为意,有思量之义。我们类比它为康德的先验知性。 iii. 第八识:阿赖耶识,译为异熟。或曰种子识。分两种,有漏种子与无漏种子。我们类比它为康德的超越理性。
- 三性:认识的内容有三性。即 i.依他起性,依因缘而生的一切万法,并说它是由眼耳..等六识所产生的认识内容。我们类比它为康德的先验感性。 ii.偏计所执性,妄情所执,并说它是由末那耶识所产生的内容。我们类比它为康德的先验知性。 iii.圆成实性,我们类比它为康德的超越理性。
唯识论的前六识与第七识,或者说三性的依他起性与偏计所执性,我统称它为缘起。它就是康德的先验感性与先验知性所认识的现象界。 唯识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或者说圆成实性,我统称它为性空。它就是康德的超越理性,它指向本体界。
唯识论如何联接缘起与性空,它没深入着墨。
唯识论把人的认识层次,基本定下来,它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功能相似。只是康德更逻辑,更清晰地说不能用知性Verstand 认识自立体,于是自立体便是佛学的空性。它也就是唯识论的阿赖耶识,种子识,圆成实性。康德并没有否定理性的功能,没有否定意志自由的形而上学。
大乘终教
大乘终教指的是法华宗。法华宗又称天台宗,天台宗有重要著作,即大乘止观法门。大乘佛教的法空观念,到了大乘止观法门,已渐明朗。止就是本性,当然就是我空。观指的是:以本性观看世间的一切变化,观看客观世界的变化。其变化皆为染,转染成净便是空,即是法空。法空是外在的,是空,但不是顽空。这里的我空与法空,指的都是无我与外物的本体。本体是唯一的,就是佛法身,它透过相、用,即化身、报身是无碍的,而且周流不殆。大乘始教与大乘终教的主要分别在:大乘始教只限在我空,而大乘终教已经把我空与法空联上了。
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是智者大师(智顗(538-594)所著,是天台宗止观法门,修行实践的重要根据。它根据如来藏(类比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有漏种子与无漏种子,而如来藏也有净染。止观法门的重要名言:一念三千。止于一念而观三千。一念是我,是定的功夫;三千是法,是慧的功夫。从我到法,从止到观。分成十地,即六道三乘一佛,六道三乘一佛皆具净染。如此六道三乘一佛,便有沉浮,在十地界沉浮。而且止观法门根据中论的三是偈:一切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观道。我可以以空,以假名,以中观,止观我与法。于是便是我空我有,法空法有的缘由。天台宗圆融如来藏净染于十地界,圆融十地于中论三是偈,自判圆教,华严五教止观说它为大乘终教。注
大乘顿教
大乘顿教指的是禅宗。禅宗的重要经典是坛经,它描写六祖慧能的故事。胡适之考证说,坛经是慧能的弟子神会系统的弟子所写的,坛经把慧能神化了。慧能后来以金刚经解说禅宗。金刚经解说,如何由缘起到性空,又由性空回到缘起。由现象到本体,又由本体到现象。禅宗不立文字,更不费神谈理论,不谈理性形而上学,尤其顿教禅宗更是如此。但禅宗却有许多公案的美感文学。我们说,禅宗透过公案美感来回缘起与性空,透过公案美感来回现象与本体。禅宗轻视理论,公案美是美矣,但对很多人却是摸不着头绪。这摸不着头绪,深增其神秘性,这是顿教禅宗的特点。
大乘圆教
大乘圆教指的是华严宗自己。华严宗创始人杜顺和尚着华严法界观门。华严法界观门说出了法界的结构,Sein的结构。它的内容为:真空观第一,理事无碍观第二,周偏含容观第三。
真空观讲色与空,即康德的现象与本体的关系,华严法师澄观说:空色无碍。 理事无碍观,讲逻辑与经验,即康德的知性与感性的关系,杜顺和尚说它理事无碍。
周偏含容观,由理惯穿本体,然后回到现象,连接经验,杜顺和尚说它事事无碍。
杜顺和尚说真空观,解释空色的关系说:会色归空,明空即色,空色无碍,泯绝无寄。
杜顺和尚说理事无碍,解释理事的关系:存亡逆顺,通有十门:
- 理遍于事
- 事遍于理
- 依理成事
- 事能显理
- 以理夺事
- 事能隐理
- 真理即事
- 事法即理
- 真理非事
- 事法非理。
理事的关系,其他佛学派别是不太说的,这算是华严法界的特色,华严宗法界结构的特色,这特色在康德现象界的感性与知性,逻辑与经验的结构是极为重要的。杜顺和尚十个理事无碍的关系,就是康德现象界的感性与知性的关系,其实它们的关系不必一定是十个。
周偏含容观,杜顺和尚说它事事无碍。杜顺和尚说,事如理容,遍摄无碍,交参自在,也有十门:
- 理如事门
- 事如理门
- 事含理事无碍
- 通绝无碍
- 广狭无碍
- 遍容无碍
- 摄入无碍
- 交涉无碍
- 相在无碍
- 普融无碍。
事事无碍的关系,其实是空、色、理、事互摄的关系,也就是现象与本体,知性与感性,互相辩证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不必一定是十个。
五教止观总结
杜顺和尚的五教止观,说小乘教,法有我无,就是说现象世界是存在的。唯识论完整的说出人的认识结构。华严宗的华严法界观门,完整地说出了法界的结构。天台宗从止到观,即从我展开到法。我:从我有到我空;法:从法有到法空。为我、法、有、空,作了完整的周流。禅宗以美感飞跃于我、法、空、有之间。 人可以以有的观点看世界,它便是法有。也可以以空的观点看世界,它便是法空。以有或以空看世界,是人观点的互补,是世界的二相性,法的二相性。(1) 法的二相性就是真空妙有,也就是缘起性空。一样的,人可以以有的观点看自己,它便是我有。人可以以空的观点看自己,它便是我空。以有或以空看自我,是人观点的互补,是自我的二相性,我的二相性。二相性就是真空妙有,也就是缘起性空。我与法统称Sein。 Sein的二相性就是真空妙有,也就是缘起性空。
(1) 但不是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也不是人文科学的宏观与微观。但不是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皆属物理现象,宏观与微观皆属人文科学现象。当然我们也可以以空的观点看波粒,或以有的观点看波粒,波粒一样具有空有二相性。但二象性与二相性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物理学波粒二象性,与宏观微观皆属现象。真空妙有二相性一为现象,一为本体。缘起性空二相性一为现象,一为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