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GoIdea

我的儿时网络记忆

晚上和泽泽一边听歌,一边聊天,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小时候上网的事情。

记得我们家是 2000 年左右,组装的第一台电脑。父亲的一个同事带着我们去组装,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电脑高手。那时电脑分为品牌机和组装机,父亲选择了后者。不过,真正改变我生活的,是 2003 年家里终于接入了互联网。

那时还是拨号上网,不过已经比早前在哥哥姐姐家连网方便许多。他们还需要真的拿起电话来拨通一个号码,听着「滴滴滴」响几下之后网络才能连通。而我家上网时,中国电信已经有拨号软件,打开后点击连接就行。

印象中,学校是在三年级开设的微机课。第一节课老师就开始教我们用 Windows 的画图工具画圆形、矩形、线条,学习配色。后来还学了 Flash 动画。现在可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 Flash 动画,但那个时候我们玩得不亦乐乎。有一次元旦联欢,我们班就是用 Flash 制作了动画播放。

家里没有网络之前,我并不热衷玩电脑。除了偶尔玩一下《帝国时代》《仙剑奇侠传》这样的单机游戏,更多的时间是小霸王学习机上玩《超级玛丽》《魂斗罗》等。家里对我玩游戏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这也使得我几乎没有和同学去过游戏厅、网吧,以致我长大后依然对游戏厅心向往之。

最早练习打字和背英文单词,也是在小霸王学习机上,这可能是唯二能体现它是学习机的地方。

家里能上网后,我自然也像其他小伙伴一样开始玩网游。所不同的是,他们玩的是 CS 或者传奇,而我玩的是梦幻西游。这是我玩得最久的一个游戏,一直玩到 2014 年或 2015 年。想想很可怕,一说起十年前我还总觉得是 00 年代,而实际上 2009 年距今都已经 16 年了。

玩梦幻西游需要买点卡,也让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网络诈骗。在一个游戏论坛里看到有人说他卖的点卡比官方便宜,只需要给他充值 Q 币。零花钱不多的我自然心动。恰好我有很多家里给我的 IC 电话卡是可以充 Q 币的。我就用这些 IC 卡给那个人充了 Q 币,结果充完之后他就消失了。

这次被骗的经历让我对网购产生了一段时间的戒心与畏惧。当时中国还有 eBay,家人偶尔在上面买东西,我总会提醒「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心被骗」。家人还夸我有安全意识,孰不知我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回想起来,那个年代的互联网与现在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它的开放程度与自由度。例如,我很早就开始用谷歌搜索,没有屏蔽词。还有最早的 QQ 秀、电子宠物其实是在雅虎上玩的,QQ 后来才上线这些功能。我的第一个电子邮箱就是雅虎的,因为觉得 “yahoo” 比 “gmail” 帅气。

QQ 我也注册得很早,不过老是忘记密码,陆陆续续注册过好几个。那个年代即时通讯软件层出不穷,微软的 MSN、雅虎通、飞信……但最终都没能撼动 QQ 的江湖地位。

早年的互联网生活必然少不了逛天涯论坛、西祠胡同这样的 BBS。百度贴吧这种后来者,始终被我们这样的「遗老遗少」瞧不上眼。天涯的一些帖子,在当时那个资讯还相对匮乏的年代,极大的丰富了我的视野。

此外,看电影也是必不可少。那时候还没有「版权」这一说,有很多电影资源站提供在线观看。当然都是些「正能量」的电影,少儿不宜的还是得去电驴下载。在那个网站上看得最多的是郭德纲的相声,那时候还叫「北京相声大会」。年轻的郭德纲是真的拼,段子也是真的好,新的相声层出不穷,不像现在几乎每场演出都是翻来覆去那几段。

周末,全家坐在电脑前看郭德纲,一边看,一边乐。我很怀念那个时候,已经很久没有跟父母一起坐下来看电影了。

博客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有各式各样的博客网站,我注册过一些。毫不自夸地说,我是实打实写博客的老人。大浪淘沙的年代,博客网站陆续凋零后我转战到了新浪博客,之后又在 2012 年用 WordPress 搭建了第一个个人博客网站。后来几经迁移,目前停留在 Bear Blog。

我也很早就知道了 RSS,甚至在 Google Reader 出现之前。契机好像是为了弄清 RSS 图标是干什么的。后来用了 Google Reader 很多年,直到它关闭。虽然工具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我还是一直将 RSS 作为最主要的信息源收集工具。

或许正是因为很早接触到开放的网络、国外的网站和博客,催生了我的写作习惯。如果要找源头的话,现在我在互联网上的行为方式——写博客、用 RSS、追求开放的信息源——都能追溯到小时候最开始接触互联网的时候。有些行为模式是小时候建立的,然后没头没脑地一直坚持下来,现在想想,也挺有趣。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家里的孩子们——我的弟弟妹妹们,甚至下一代——他们所接触的互联网跟我那时候不一样,让我感到某种遗憾。我那个时候还有幸接触过自由开放的互联网,他们没有。当他们开始上网时,中国的互联网已经开始封闭。那种在无边界的网络世界里自由探索的快乐,那种接触多元信息源后视野被打开的震撼,恐怕他们很难再体会到了。

不过,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网络记忆吧。也许在他们眼中,我的怀旧,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想当年」。


|

#es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