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电子报与博客

Published: at 12:19Suggest Changes

自从开始写电子报,我逐渐发现一个困扰:长文写作的能力似乎在悄然流失,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博客更新的频率越来越低。

电子报的写作节奏确实偏向短平快。尽管我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期内容,投入了大量私人时间,但回顾这些年的积累,能够真正沉淀下来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我心中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细看过往的电子报,不少内容过于注重时效性,而另一些议题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或者因为我自己的成长产生了新的认知。

我并不想让这种创作停留在浅层。特别是在电子报转向全面付费模式后,内容需要做出革新。

于是我开始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电子报的主线究竟是什么?要厘清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回顾已发布的内容,更要审视自己的笔记库,看看哪些领域的积累更为丰富、深入。经过几天的梳理,我确定了四条核心主线:

  1. 人文与科技的交汇
  2. 东西方哲学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3. 美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如何塑造个体认知
  4. 个人成长与复利思维的结合

这四个方向是我长期以来持续关注并深入思考的领域。它们有着共同的指向:探讨「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永恒命题。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相辅相成,美学修养、信仰建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缺一不可。

未来的电子报将以这四条主线为基础,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我深知电子报不应仅仅充当信息的搬运工,而应该成为孕育思想的发酵池。每一期内容都将围绕特定主线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多维度的视角,为读者提供更具启发性的思考空间。

具体来说,Weekly Spark 的 Insight 和 Case Study(或 Mental Model)板块将围绕这四条主线交替展开,我会致力于将每个议题从不同维度深入探讨,直至达到一定的深度后再切换主线。与此同时,CETDE Fortnight 将成为 Weekly Spark 的有力补充。读者还可以通过我在 Are.na 建立的 Channel,了解我的内容筛选过程和思考轨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探索生态。

至于博客,我并没有什么野心,只是希望它能兼具轻盈与厚重。一方面,保留生活随笔的趣味与温度;另一方面,着力那些经过长期酝酿、反复推敲的深度长文。那些深度内容或许需要数周乃至数月的时间来完成,但正是这样的沉淀过程,才能确保思考的深度与内容的价值。说到底,我是博客的第一位读者,因此博客的创作更多的是面向我自己,依然是「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次的反思带来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对于信息消费和笔记中的思考方向更加聚焦了。


本文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本文的头脑风暴在 Heptabase 上完成,这是一个以卡片、白板和标签为基础,专注于帮助使用者更好地学习、思考、研究和规划,并以中观视角对摄取的信息、知识建立深度理解的可视化知识管理工具。


Previous Post
悼友文
Next Post
里斯本日记(二):邂逅塞图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