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时乎时乎,会有变时

Published: at 03:28

近日,李大毛宣布积薪项目下线,简中互联网又失去了一个优质的内容聚合平台。随之而来的,是对他的「质疑」与「批判」。

之所以给这两个词加上引号,一方面是为了强调它们不仅仅是名词,更是行为动作;另一方面也想表明,这些行为未必带有贬义或对抗性。

当前海外的简中互联网热闹非凡,似乎也存在某种站队现象 —— 我不认同你的观点,所以要与你划清界限。这种状况实际上与墙内并无二致。人类社会似乎已经习惯于以意识形态来划分阵营,这种非黑即白的划分,暴露出人们的短视和对复杂人性的无知。

一个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观点是怎样的,有那么重要吗?或许在天朝上国,因为制度设计的精巧,很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观点关乎到能否生存下去,这无疑是恐怖的。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命权取决于意识形态与政治观点。但如果把视角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会发现意识形态与政治观点并没有那么重要,更不会与生命权产生联系。

一个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真的如此重要吗?或许在某些国家,由于制度设计的精巧特殊性,确实至关重要。因为在那里,一个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可能关乎生存,这无疑是令人恐惧的。例如,朝鲜就在 7 月公开处决了三十名观看韩剧的中学生。然而,如果我们将视角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发现意识形态与政治立场并非如此重要,更不应与基本生存权挂钩。

面对与自己相左的观点、意见和认知,我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一个我始终在思考却未得到明确答案的问题。目前,我的做法是:在社交媒体上,对于令我反感的内容,会选择拉黑。这是因为我希望从社交媒体获取的是快捷信息,而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多少能反映出一些东西。因此,没有必要让令自己反感的信息出现在时间线上。而对于 blog、newsletter、podcast 等个人媒介,我则不会轻易取消订阅。在这些平台上,创作者发布的内容,即便我不认同,甚至嫌恶,但那也是他们经过思考的劳动成果,应当给予尊重。

大众传播与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近年来,部分媒体和自媒体有意识地混淆了民族、国家、政党等概念,将其等同视之。这种灾难性的认知一旦形成,想要解构将会十分痛苦。而这种痛苦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英国作家伊夫林·比阿特丽斯·霍尔在《伏尔泰的朋友们》一书中借伏尔泰之口说出「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言的权利。」面对一些不同的声音,何必要扣帽子、打棍子呢?「踏上千万只脚,使其永世不得翻身」,是野蛮,不是文明。

三国时期曹魏名臣崔琰写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这世界,本就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谁能够保证今天无比正确的观点在明天依然正确,乃至永远正确呢?黑格尔的那句话没错,「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日前,我接受了一个观点:我尊重你,但我不在乎你。可能,用在这里很合适。质疑也好,批判也好,本质上都是要一决高下,还是在乎。为何不选择尊重、祝福,然后在平行线上各自行走呢?这种态度既保持了对他人的基本尊重,又避免了无谓的争执和内耗。

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