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名人辈出。经过《三国演义》和一众小说话本、影视作品的刻画,更是让天下英雄从东汉末年一直活到了现在。比如「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老板,比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瑜亮,再比如「鸡肋」的杨德祖。
无关史实何如,也并非历史虚无主义,仅以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的剧情而言,杨修在一开场就注定了被杀的命运。
在剧中,杨修的第一个重头戏就是月旦评上品评天下才学,这也为剧中后续杨修与司马懿的恩怨纠葛埋下了最初的伏笔。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写了《尚书六注》一篇,杨修阅过后就以当时儒学大家郑玄认定《尚书》中的「咸有一德」一章为伪作,判定司马孚做了无用功。司马孚当即反问「咸有一德」作为《尚书》的一章时来已久,怎么可以听信一家之言就全篇废黜呢?杨修很轻蔑地也反问到「难道郑玄错了?」之后司马懿一来不认同杨修之言,二来也要为弟弟辩白,便上前讲出了道理:
难道圣贤就不会犯错吗?「咸有一德」文章是说:天命无常,为君者应当经常修德,才可保住君位;若停止修德,便会失去君位。这正是孔子《春秋》之微言大义,也正是编纂《尚书》之主旨,这是其一。
杨修听完,当即回复到:
符合《春秋》大义未必就是《尚书》原作,驱炎附会也并非治学之法。广求学识之心固然不错,但治学乃是厚积薄发之事。纵然不能博闻强记,有所开创,也莫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司马懿也立即给出了一个赢得满堂彩的回答:
当此乱世,文章书简已遗失大半。我辈治学,就是要从残章断简中重塑文明,上合圣贤之精神,下利国民之策略。绝不是断章摘句,相互争斗。这篇文章上可规劝君王,下可教导庶民,就应当流传于后世。研究注疏,怎么能说是无用之功呢?学识之对错不仅仅在乎于文字,更关乎于态度。
从这段剧情和台词就可以看出,杨修的才思敏捷却缺乏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从他的身上也能看出这世上许多人的一个共性——迷信权威与「本本主义」。
2007 年,iPhone 横空出世,自此深刻改变了工业设计、工业美学,也改变了用户终端设备的使用偏好,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自此,Apple 逐渐成为一种信仰,一种权威,乃至在一些人均可支配收入欠发达的地区,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既然成为了信仰,自然有一群人将其捧上神坛,对其顶礼膜拜。这群人,听不得有人说 Apple 的半点不好,更会对异教徒恶骂诅咒。倘若说 Apple 不好的人恰是用户,动辄开除粉籍,甚至连人都不配做。
这也就使得 Apple 可以屡试不爽地操作细腻的刀法,一遍遍将用户当作韭菜收割。直至膨胀到在最新的广告片中,向人类的文明宣战。
作为一名影视传媒行业的从业者,我当然能从这条广告片中看到 Apple 想要传达出的那些隐喻。可是,隐喻与一众象征人类文明的视觉元素相比,就不值一提了。液压机压碎了乐器,游戏机,写着公式的黑板,地球仪,颜料,雕塑……一家号称将包容与多样性作为价值观的公司,要碾压一切人类文明,倒是真应了它的那句 slogan “Think Different”。
我想要问 Apple 一句,摧毁一切的创造真的是创造吗?!
2008 年我拥有了人生第一台 Apple 设备 iPod shuffle,到如今使用着 Apple 全家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用户。在工作中也多次和同事们一起拉片,学习 Apple 的各类型宣传片、广告片。从来没有想过,Apple 竟然会出这样一支击穿认知底线的片子,深深的失望!
Apple 可能也想如杨修那样问用户们一句「难道我有错吗?」以及「你们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吧?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是苏格拉底在爱琴海边的低语,是老子在函谷关的笔耕,是达芬奇画布上的斑斓油彩,是贝多芬钢琴上跳跃的黑白键,是杰斐逊笔下的宣言,是库克绘制的地图,是高斯精妙的演算,是爱因斯坦的宏伟猜想,是图灵未下完的棋盘。
现今的科技公司不仅仅是产品的制造者,更是文明的塑造者。Apple,作为科技界的巨头,却在最新的广告片中宣扬「摧毁一切」的创造理念,让人不禁反思:这样的创新,真的是我们所期待的吗?这样的科技公司真是向善的吗?Apple 就能代表创新的权威吗?
科技的发展应当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加速器,而不是破坏者。从火的发现到轮子的发明,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当科技开始试图定义什么是必要的文化遗产时,我们可能需要停下脚步,重新考虑我们的方向。Apple 的广告片中,那些被液压机压碎的象征人类文明的物品,无疑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冲击背后,也是一种极端的 “Think Different” 理念。但是,Different 不应该是对传统的否定,真正的 creative 应该是在尊重和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每一种文化元素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值得全人类去学习和尊重。科技的发展,不应该是以牺牲这些文化多样性为代价的。Apple 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其产品设计和市场策略无疑影响着全球数亿用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然而,当这种影响力开始向「定义一切」倾斜时,请务必警惕。科技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它应该鼓励创造性思维,而不是将所有人都框定在一个统一的思维模式中。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是文明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我们选择使用的每一项技术,不仅仅是生活工具的选择,更是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希望 Apple 能够重新思考其品牌和产品的文化意义,真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力量,而不是妄图毁灭一切。否则,最先覆灭的就会是 Apple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