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智觀與佛學五教止觀
緣起性空
康德把人的認識分為感性、知性、與理性,然後由感性與知性,為西方近代科學,建立起數學與物理學的理論基礎。他認為在感性、知性以後,理性所推論出來的形而上學,站在純粹理性的立場,它只是人類的先驗幻相tranzendentale Schein。先驗幻相亦有其價值,它引導人,藉着理性的智觀intellektuelle Anschauung進入、接觸物自體Ding in sich。然後發現物自體並不能執着Begreifen,它無法形成觀念Begriff,所以康德説,物自體是不能認識的,我們不能對它説什麼,它只是X。
緣起性空是佛學的根本理論,我把康德不能認識的X,類比為緣起性空的性空(禪説不可説),性空是佛學的實相。而佛學緣起性空的緣起,佛學把它當成幻相,佛學的幻相,就是我們所説的現象世界,它是康德的感性、知性的內涵,也就是數學物理學,西方人説它是真實的。康德説的真實,佛學説它是幻相。而康德説的幻相,佛學説它是實相。康德與佛學各有相反的定義與內涵。我不説真實與幻相,我用An與In表示。 An與In是人思想的架構,它是變數。比如An可以是真實,也可以是幻相。我以An表示康德的現象世界與佛學的緣起,以In表示康德的物自體與佛學的性空。
實踐理性
康德的純粹理性,雖然不能認識物自體。但康德另一本書實踐理性批判,卻在物自體那裏,建立起自由意志道德的實踐法則。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各司現象界與物自體界。它們之間是一道不可超越的鴻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道鴻溝,康德在1790年又寫了判斷力批判,闡述大自然的目的性。並由自然之美與壯麗之美,連接現象界與物自體界兩界。我把這周流不殆的大自然的目的性,類比為佛學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你如果難於瞭解它的意思,那我們就説:康德這大自然的目的性,或佛學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上帝!真的!它就是這樣,我用T表示他。現在我們依華嚴宗的杜順和尚的五教止觀,來説説大乘始教唯識論、大乘終教法華宗(天台宗)、大乘頓教禪宗、大乘圓教華嚴宗,他們是如何的解釋性空緣起,如何聯接緣起與性空。康德如何聯接現象與本體兩界。佛學與康德,又有何異曲同工。
大乘始教
大乘始教,指的便是玄奘的唯識論,唯識論講八識與三性。
八識: 人用八識為工具認識世界,可分成三部份:
i. 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我們類比它為康德的先驗感性。
ii. 第七識:末那識,意譯為意,有思量之義。我們類比它為康德的先驗知性。
iii. 第八識:阿賴耶識,譯為異熟。或曰種子識。分兩種,有漏種子與無漏種子。我們類比它為康德的超越理性。
三性:認識的內容有三性。即
i.依他起性,依因緣而生的一切萬法,並説它是由眼耳..等六識所產生的認識內容。我們類比它為康德的先驗感性。
ii.偏計所執性,妄情所執,並説它是由末那耶識所產生的內容。我們類比它為康德的先驗知性。
iii.圓成實性,我們類比它為康德的超越理性。
唯識論的前六識與第七識,或者説三性的依他起性與偏計所執性,我統稱它為緣起。它就是康德的先驗感性與先驗知性所認識的現象界。
唯識論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或者説圓成實性,我統稱它為性空。它就是康德的超越理性,它指向本體界。
唯識論如何聯接緣起與性空,它沒深入着墨。
唯識論把人的認識層次,基本定下來,它與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功能相似。只是康德更邏輯,更清晰地説不能用知性Verstand 認識自立體,於是自立體便是佛學的空性。它也就是唯識論的阿賴耶識,種子識,圓成實性。康德並沒有否定理性的功能,沒有否定意志自由的形而上學。
大乘終教
大乘終教指的是法華宗。法華宗又稱天台宗,天台宗有重要著作,即大乘止觀法門。大乘佛教的法空觀念,到了大乘止觀法門,已漸明朗。止就是本性,當然就是我空。觀指的是:以本性觀看世間的一切變化,觀看客觀世界的變化。其變化皆為染,轉染成淨便是空,即是法空。法空是外在的,是空,但不是頑空。這裏的我空與法空,指的都是無我與外物的本體。本體是唯一的,就是佛法身,它透過相、用,即化身、報身是無礙的,而且周流不殆。大乘始教與大乘終教的主要分別在:大乘始教只限在我空,而大乘終教已經把我空與法空聯上了。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是智者大師(智顗(538-594)所著,是天台宗止觀法門,修行實踐的重要根據。它根據如來藏(類比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有漏種子與無漏種子,而如來藏也有淨染。止觀法門的重要名言:一念三千。止於一念而觀三千。一念是我,是定的功夫;三千是法,是慧的功夫。從我到法,從止到觀。分成十地,即六道三乘一佛,六道三乘一佛皆具淨染。如此六道三乘一佛,便有沉浮,在十地界沉浮。而且止觀法門根據中論的三是偈:一切因緣法,我説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觀道。我可以以空,以假名,以中觀,止觀我與法。於是便是我空我有,法空法有的緣由。天台宗圓融如來藏淨染於十地界,圓融十地於中論三是偈,自判圓教,華嚴五教止觀説它為大乘終教。注
大乘頓教
大乘頓教指的是禪宗。禪宗的重要經典是壇經,它描寫六祖慧能的故事。胡適之考證説,壇經是慧能的弟子神會系統的弟子所寫的,壇經把慧能神化了。慧能後來以金剛經解説禪宗。金剛經解説,如何由緣起到性空,又由性空回到緣起。由現象到本體,又由本體到現象。禪宗不立文字,更不費神談理論,不談理性形而上學,尤其頓教禪宗更是如此。但禪宗卻有許多公案的美感文學。我們説,禪宗透過公案美感來回緣起與性空,透過公案美感來回現象與本體。禪宗輕視理論,公案美是美矣,但對很多人卻是摸不着頭緒。這摸不着頭緒,深增其神秘性,這是頓教禪宗的特點。
大乘圓教
大乘圓教指的是華嚴宗自己。華嚴宗創始人杜順和尚着華嚴法界觀門。華嚴法界觀門説出了法界的結構,Sein的結構。它的內容為:真空觀第一,理事無礙觀第二,周偏含容觀第三。
真空觀講色與空,即康德的現象與本體的關係,華嚴法師澄觀説:空色無礙。
理事無礙觀,講邏輯與經驗,即康德的知性與感性的關係,杜順和尚説它理事無礙。
周偏含容觀,由理慣穿本體,然後回到現象,連接經驗,杜順和尚説它事事無礙。
杜順和尚説真空觀,解釋空色的關係説:會色歸空,明空即色,空色無礙,泯絕無寄。
杜順和尚説理事無礙,解釋理事的關係:存亡逆順,通有十門:
- 理遍於事
- 事遍於理
- 依理成事
- 事能顯理
- 以理奪事
- 事能隱理
- 真理即事
- 事法即理
- 真理非事
- 事法非理。
理事的關係,其他佛學派別是不太説的,這算是華嚴法界的特色,華嚴宗法界結構的特色,這特色在康德現象界的感性與知性,邏輯與經驗的結構是極為重要的。杜順和尚十個理事無礙的關係,就是康德現象界的感性與知性的關係,其實它們的關係不必一定是十個。
周偏含容觀,杜順和尚説它事事無礙。杜順和尚説,事如理容,遍攝無礙,交參自在,也有十門:
- 理如事門
- 事如理門
- 事含理事無礙
- 通絕無礙
- 廣狹無礙
- 遍容無礙
- 攝入無礙
- 交涉無礙
- 相在無礙
- 普融無礙。
事事無礙的關係,其實是空、色、理、事互攝的關係,也就是現象與本體,知性與感性,互相辯證的關係。它們的關係不必一定是十個。
五教止觀總結
杜順和尚的五教止觀,説小乘教,法有我無,就是説現象世界是存在的。唯識論完整的説出人的認識結構。華嚴宗的華嚴法界觀門,完整地説出了法界的結構。天台宗從止到觀,即從我展開到法。
- 我:從我有到我空;
- 法:從法有到法空。
為我、法、有、空,作了完整的周流。禪宗以美感飛躍於我、法、空、有之間。
人可以以有的觀點看世界,它便是法有。也可以以空的觀點看世界,它便是法空。以有或以空看世界,是人觀點的互補,是世界的二相性,法的二相性。(1) 法的二相性就是真空妙有,也就是緣起性空。一樣的,人可以以有的觀點看自己,它便是我有。人可以以空的觀點看自己,它便是我空。以有或以空看自我,是人觀點的互補,是自我的二相性,我的二相性。二相性就是真空妙有,也就是緣起性空。我與法統稱Sein。 Sein的二相性就是真空妙有,也就是緣起性空。
(1) 但不是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也不是人文科學的宏觀與微觀。但不是物理學的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皆屬物理現象,宏觀與微觀皆屬人文科學現象。當然我們也可以以空的觀點看波粒,或以有的觀點看波粒,波粒一樣具有空有二相性。但二象性與二相性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物理學波粒二象性,與宏觀微觀皆屬現象。真空妙有二相性一為現象,一為本體。緣起性空二相性一為現象,一為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