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24 端午随笔

Published: at 11:42

白驹过隙,已经到端午节了。很多国家在上半年的节假日都很多,到了下半年就少了很多,我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下一次再有小长假就得等到中秋了。

按照《我国法定年节假日等休假相关标准》的介绍,我国目前的休假制度分成了五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休息日,即每周工作 5 天,休息 2 天;节假日,即元旦 1 天、春节 3 天、清明节 1 天、劳动节 1 天、端午节 1 天、中秋节 1 天、国庆节 3 天,共 11 天;年休假,即累计工作已满 1 年不满 10 年的休 5 天,已满 10 年不满 20 年的休 10 天,已满 20 年的休 15 天;以及探亲假和婚丧假。

这样的休假制度是经历过多次演变后的结果。

1949 年 12 月,当时的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了元旦、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共计 7 天。并且实行单休工作制,每周工作 6 天,休息 1 天。一直到 1994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开始试行「隔周五天工作制」,即每隔一周多休息一个星期六。1995 年,才开始正式施行每周 5 天的工作制。所以,我国实施每周双休也就才 30 年的时间。

至于「黄金周」,是 1999 年才有的,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形成 7 天的长假。但到了 2007 年,国务院再次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新增为法定节假日,虽然「黄金周」没有了,却因为调休制度,拼凑出了数个小长假。

调休制度骂过多次,已懒得再骂。神奇国度里,总会有一些看上去考虑的很全面,实际上是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政策。

「屁股决定脑袋」,这是一个很难改变的现状。无论是在神奇国度,还是在其他国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所不同的是,脑袋向谁负责,换句话说,脑袋的 KPI 是由谁来评定。因此,自然就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分野。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当我们参与一个项目时,是为项目负责,还是为老板负责,还是为金主负责,这个是需要分清楚的。清则明,明则灵。

世界各地的传统节日的说法很多,大抵上,要么是纪念某个历史人物,要么是纪念某个历史事件。

端午节,恐怕是中国那么多汉族传统节日里是最有说道的。最常见的当然是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了,还有说法是纪念伍子胥,小众的一个说法是纪念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端午日是恶月恶日,所以家家户户要驱邪避凶,久而久之形成了节日传统。也有关于祭祀蚩尤的说法。

无论是屈原、伍子胥,还是曹娥、蚩尤,以及纪念的方式如包粽子、划龙舟、佩香囊、喝雄黄酒、挂艾草菖蒲等,都与中国的南方,或者长江流域有关。这与其他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的北方(黄河流域),有着明显的区别。

虽然现在汉族现在被统称为汉族,实际上如果往上古时期去推,汉族还可以被分为聚居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聚居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百越族,分布在山东和江苏一带的东夷族等。或许是东夷族与华夏族融合的早,在流传至今的各种汉族传统节日中,仅有端午节这一枝独苗是与百越族有关的。

探究这种话题很有意思,越去了解越觉得人类种族和社会的进化充满了玄妙。故而,我很喜爱考古学、历史学和社会学。考古研究的是尘埃落定,历史研究的是尘埃飞扬,社会研究的是尘埃乍起。在 YouTube 上 HereIsAleph_旧闻如是说 制作了许多聊中国史的视频,知识点丰富,非常值得一看。

另一个有趣的是,许多传统节日都与特定的食物紧密相连。春节有饺子和年糕,中秋节有月饼,感恩节有火鸡,万圣节有糖果,不一而足。我认为,这种现象与仪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节日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享节日特定的美食,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让人感受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慰藉。

食物已然成为一种模因,与节日习俗产生了强绑定。哪怕是在异国他乡,看到了节日特定的食物,也会生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绪。

小时候,端午节前还会跟着祖辈一起去割艾草、采粽叶。新鲜的艾草,会分出一些挂在门窗上,另一些则会碾碎后用一个簸箕晒干,之后做成香包或添加一些其他中药材用来煮水或泡脚。

至于粽叶,清洗干净后脱去叶柄,再放到热水中烫软。袅袅升起的蒸气中会有一种清香。接着,把已经柔软的粽叶放到冷水中备用。

说来也奇怪,我喜欢吃饺子,却不怎么会包。从来不吃粽子,粽子却包的有模有样。

《阳明先生年谱》中记载了王守仁临终时的故事。那是嘉靖七年(公元 1528 年),年近花甲的王守仁在总督两广军务时,多年的旧疾——肺结核——突然恶化。他自知天不假年,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想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到故土。于是先是上疏请辞,然后就不顾劝阻,坐船自梧州经韶关北行,誓要在弥留之际也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

当他离开广东时,忠心耿耿的门人、布政使王大用心中充满不安。他深知先生病重,担心舟车劳顿、随时都可能支撑不住,专门备了一副棺材,默默跟随在归乡的队伍后,随时准备料理后事。

十一月二十五日,归乡的队伍乘船行至广东梅岭和江西南安的交界处。当地的父母官周积也是王阳明的学生,闻讯后急忙前来拜见恩师。王阳明虽然已经咳喘不已,身体虚弱无力,但还是挣扎着坐起身,望着学生的方向,自顾自地说「病势危亜,所未死者,元气耳」。话语中透露出他虽然身患重病,但始终吊着一口气不愿放弃回家的希望。然而,病魔无情,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众人担心他撑不过这段旅程,就决定在南安停留五日,看看情况再做打算。

谁知道,就在二十九日清晨,王阳明突然召周积入见。周积急忙来到先生身边,只见先生躺在床上,气息奄奄。他挣扎着睁开双眼,虚弱地对周积说:「吾去矣。」

周积早已泪流满面,他哽咽着问:「先生还有什么遗言要交代?」

王阳明闻言,嘴角泛起一丝自嘲的微笑,缓缓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话音刚落,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这八个字,如果不去思考背后的哲学内涵,仅看这八个字的表象,其实很像许多国人目前的状态——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是要比「道路以目」更高级的状态。在大街上用目光交流,还是有交流的,修炼不到位。心里和明镜似的,路人甲知道路人乙知道,路人乙也知道路人甲知道,但是不需要有任何形式的交流。这种状态,岂不高级?

但这种状态下所带来的隐忧更加令人担心。毕竟道路以目是有行为的,而心照不宣就像是大海中的暗礁,潮水退去后才能发现。

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想不明白,也不愿去想明白。因为《道德经》中早已言明: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端午的随笔就写到这里,中秋再见。


Previous Post
2024 上半年电子报内容精选
Next Post
佛法的终极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