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为什么想要研究 AI 美学

Published: at 04:33Suggest Changes

AI 美学从人工智能的复杂算法和庞大的神经网络中诞生,它用像素作画,用代码构图,用统计数据雕刻。在 AI 时代,技术与创造力的开创性融合正在重塑美学景观,并挑战着人类对于美、创造力和艺术本身的最深层信念。

Table of contents

Open Table of contents

我在读本科时,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Film is the mirror of our betrayed ideals.

这话深刻揭示了一个事实:从人类文明的演进来看,电影以及其他所有艺术形式,始终作为反映人类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的梦想、恐惧、希望以及真实生活。

技术的角色是如何定义的呢?深入探讨技术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技术的进步既带来了「恩赐」,也伴随着「剥削」,而这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不平衡。换言之,新兴技术往往偏向于某些群体的利益,而不可避免地牺牲了其他群体的利益。有时,新技术所创造的价值远超其破坏性,但在其他时候,其破坏力却可能大大超过创造力。然而,不管怎样,技术的影响永远是多方面的。

随着 AI 融入艺术创作,它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表现形式,挑战了人们对艺术本身、艺术家及其观众固有的定义。AI 赋能的艺术作品引发我们深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创造性?什么是真正的原创性?在认定某物为艺术时,人的感知与审美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众所周知,技术的进步总是同时孕育着胜利者和落寞者。就在不久前的 4 月 2 日,约 200 名音乐艺术家支持的艺术家权利联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呼吁数字音乐开发商「停止使用人工智能来侵犯和贬低人类艺术家的权利」。

这种艺术家权力受到削弱的现象,反映了一个更广泛的问题:技术进步在重塑权力格局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人文社科的学者们在讨论技术的进步时,往往会提问:技术将为谁带来更大的权力和自由?又将削减谁的权力和自由?是不是对于这些音乐艺术家们而言,他们因既往的胜利而获取的权力和自由在今天受到 AI 带来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影响,而使得他们成为了被剥削的对象?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AI 的发展确实可能削弱某些群体(如传统艺术家)既有的权力和自由。这引发我的思考,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是中性的,背后反映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 我们在拥抱 AI 美学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加剧信息和权力不平等,要设法让更多人从中获益而非受损。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艺术家的焦虑?真正让他们痛苦的,恐怕更多的不在于文化或个人经历的感知,而是 AI 所带来的不确定性,AI 所带来的新的信息不平等所造成的巨大恐惧。

某种程度上,现阶段的生成式 AI 更像是一件被匠人精心打磨过的精巧玩具,把人们的注意力从那些需要更加关系的问题——精神的空虚与内耗,自我认识,对过去与未来的实用观念等——上转移开来。AI 虽然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但并不能取代人类对生命意义、情感体验等终极问题的思索。相反,它可能成为一面镜子,借助与人类迥异的「创造性」,让我们重新审视人性和生命的本质。 众多先贤曾经教导过我们,例如苏格拉底所说: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部分科学家已经明确或间接地表示,AI 会成为人类自我认知之旅的一部分。因为它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自动化和其他技术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效能。然而,它在处理涉及人类生活意义、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深层问题时却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人类的主观经验和道德直觉。

AI 的核心由复杂的算法和大数据构成,这使得其在处理庞大的信息量和执行复杂的计算任务方面表现出色。但是,AI 并不具备真正的自我意识,也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和感受。对于生命的意义、爱、悲伤等深层次的人类经验,AI 只能将其作为数据点进行编码和分类,而不能真正理解或感受这些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这种情感和经验的缺失限制了 AI 在理解涉及深层感情和个人体验的议题时提供真正的洞见或深刻的理解。

此外,虽然可以设计 AI 按照特定的道德准则来行事,例如在自动驾驶车辆的伦理决策中编程以减少伤害,但这些道德准则是由人类设定的,AI 本身不具备形成道德判断的能力。它缺乏评估复杂道德情景并作出本质道德选择的能力,意味着 AI 不能自主地处理那些需要道德权衡和深刻理解的情况。

AI 对文化和社会的理解也仅停留在表层。尽管它可以识别不同文化的表面特征并模拟某些行为,但 AI 缺乏对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无法像人类那样在文化语境中进行复杂的社会互动和道德评估。这一点在处理需要广泛人文视角的问题时尤为明显,因为人类的决策和行为深受其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AI 的性能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训练数据的质量和范围。如果数据存在偏见或不全面,AI 的输出也会反映这些偏见,进一步限制了它在处理复杂人文问题时的有效性。

认识到 AI 在技术层面的作用和局限后,就可以更好的跳出技术的条条框框,考虑其在美学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AI 在美学领域的表现通常体现在其创作能力上。通过学习大量的艺术作品数据,AI 可以生成诸如绘画、音乐和文学等艺术作品。例如,通过分析数千幅画作的风格和技巧,能够创作出视觉上令人难以区分的原创艺术作品。这种技术能力表明,AI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甚至能够在某些方面超越人类的物理和心理限制。

然而,即便 AI 能够创作技术上精湛的艺术作品,其在美学创造中的深层次理解仍然受限。AI 的创作是基于算法对已有作品的模式识别和再现,它缺乏对艺术创作背后情感和文化意义的真正理解。艺术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其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人类艺术家的作品反映了他们的个人经历、情感深度和文化背景,这些是 AI 目前无法完全复制的

此外,AI 在美学评价上也面临挑战。虽然 AI 可以根据某些预设标准评价艺术作品的技术质量,但美学评价常常涉及主观感受和文化背景的复杂交织。每个人对美的感知都是独特的,深受个人经历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AI 缺乏这种主观经验和文化情感的深度,因此其在真正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方面存在局限。

对 AI 美学进行探索,在我看来,可以为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并且推动我们重新思考创作与审美的本质。

AI 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帮助人类扩展创作的边界,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同时,它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反思技术在艺术创作和美学评价中的角色,以及这一角色如何塑造人对美的理解和欣赏。

从艺术与技术融合的角度看,AI 美学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开辟了全新的疆域。传统艺术创作主要依赖艺术家个人的技巧、经验和灵感,而 AI 则可以快速处理海量的艺术数据,从中学习和提炼创作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艺术生成。这使得艺术创作的效率和规模得到空前提升。例如,即便没有美术功底,也可以通过 Midjourney、DALL·E 3、Stable Diffusion 等工具生成精美的图片。

同时,AI 还能突破人类艺术家在体力、反应速度等方面的局限,以全新的方式来探索和拓展艺术表现的可能性。比如,AI 可以实时生成随音乐节奏变化的抽象视觉效果,创造出人类难以企及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再如,AI 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实时调整艺术呈现的方式,从而实现前所未有的互动性艺术。艺术家 Refik Anadol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沉浸式艺术装置,如 “Melting Memories” 和 “Machine Hallucination” 等。

在艺术风格融合方面,AI 也展现出了独特优势。通过学习不同流派、风格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AI 可以将其「理解」并融会贯通,创造出兼具多元风格特点、且高度和谐统一的崭新艺术风格。这有助于打破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例如,艺术家 Ahmed Elgammal 开发了一个名为 CAN(Cre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的 AI 系统,它可以生成融合了巴洛克、印象派、后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元素的原创艺术作品。再如,谷歌艺术与文化实验室与艺术家合作,利用 AI 技术创作了 “X Degrees of Separation” 项目,将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以创新的方式关联起来,形成一个跨越时空的视觉对话。

此外,AI 还为艺术创作引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向度。通过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领域技术的结合,AI 美学正在催生沉浸式艺术、交互式艺术装置等全新的艺术形态,改革艺术体验的维度和深度。

尽管 AI 美学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但至少现阶段,在拥抱这一趋势时仍需保持开放和审慎的态度。

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 AI 并非要取代人类艺术家,而是作为一种富有想象力的创作工具,激发和拓展人类的艺术创造力。正如画笔、照相机等工具的出现并没有消解艺术家的价值一样,AI 也不会削弱人类艺术创作的意义。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工具的创新往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石器到青铜器,从印刷术到互联网,新工具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思维和想象空间。AI 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和创作可能,使他们能够跨越时空界限、突破技法桎梏,以崭新的方式表达自我、诠释世界。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 AI 可以生成令人惊艳的艺术作品,但其本质上仍是对已有艺术样本和创作模式的学习模拟和再组合。这种创作方式虽然高效,但难以触及人类艺术家的情感深度和生命体验,AI 缺乏人类艺术家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和价值引领性。毕竟,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源于艺术家对人类处境的敏锐洞察和情感共鸣。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说:「艺术是人类借助某种外部的标志,把自己曾经体验过的感情有意识地传达给别人,别人接受了这种感情,也体验了它。」纵览人类艺术史,从印象派到抽象主义,从波普艺术到后现代主义,无不体现了艺术家对既有规则的突破和对新的表现形式的不断探索。这种审美突破和流派创新,恰恰彰显了人类艺术创造力的非凡价值。未来,AI 或许会在技术层面有更大的突破,但绝不会取代人类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只有人机协作、优势互补,才能创造出更多感动人心、启迪思想的优秀艺术作品。

此外,还要警惕 AI 美学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风险。一些 AI 艺术作品可能会无意中复制或强化某些偏见和刻板印象;AI 的广泛应用也可能使得艺术创作和欣赏变得高度同质化,削弱艺术在反映社会多元性方面的功能;此外还有 AI 生成艺术的知识产权归属、对人类艺术家就业的影响等问题需要重视,必要时还需通过伦理和法律规范加以引导。

AI 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为我们重新审视艺术、技术与人性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一方面,AI 技术的发展正在为艺术创作和美学体验开辟全新的可能性,推动艺术形式的革新和艺术语言的拓展。另一方面,AI 美学也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AI 生成的作品能否被视为真正的「艺术」?AI 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理解和把握人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在 AI 时代,人类艺术家的角色和价值将如何转变?

对我而言,研究「AI 美学」不仅仅是一种兴趣。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技术的进步往往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和创作者,我希望能够立足于人性和价值的维度,去审视和反思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影响。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原子弹与人类的未来》中写到的那样:「科学本身没有良心,无论它将成为善的力量还是恶的力量,取决于人类……因为我们必须意识到,科学代表了技术发展的前沿,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拥有人类情感,跨越人工智能的屏障是困难的。」没有内在的道德基础,所谓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不过是废墟上的进步而已。

AI 美学研究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技术与人文交叉领域的独特视角,让我得以更加立体、更加全面地认识 AI 技术的意义和局限。通过探索 AI 美学,我期待能够为技术和艺术的健康融合贡献一份力量。在我看来,AI 绝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一种取代人类的工具,而应该成为激发人类创造力、拓展艺术表达疆域的助手和伙伴。只有在坚持艺术的人文内核、秉持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追求的同时,以人性化的方式应用 AI 技术,AI 美学才能真正实现其革新艺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理想。

我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AI 必将与艺术创作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并深刻影响人类的美学体验和艺术生活。在这个充满想象力的领域里不断探索、思考和创新,为塑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包容的 AI 时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都必须坚守人文精神的底线,时刻以人为本,以伦理为先。 唯有如此,AI 美学的发展才能真正造福人类,而不是异化人性、颠覆价值。这,就是我研究 AI 美学的初心和动力所在。


Previous Post
AI 在艺术领域的发展
Next Post
清明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