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重新思考海外付费 app 对我的意义

谁的问题 #

随着我国监管部门对于 app 备案政策的落地,我终于要开始考虑是否需要迁移在 App Store 上的一些订阅。好在并不多,只有 Fastmail 和 Readwise 是我在意的。

我先发邮件给 Fastmail 支持团队,询问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无缝迁移订阅。很快收到了回复,他们将我的工单进行了升级,由他们的负责人来和我对接。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不过后来知道了,因为在我给他们发这封邮件之前,虽然已经听说了我国的新政策,但还没有讨论过应对方式。

经过一天多的等待,再次收到回复,Fastmail 支持团队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经过更加细致地了解和多部门的讨论,决定不会继续在中国区 App Store 提供服务。针对我的询问,他提供的方案是首先取消订阅,然后他们会在我取消订阅 24 小时后在后台将我的订阅方式迁移到官网,我也需要尽快从其他地区的 App Store 重新下载 Fastmail。

Readwise 的回复也和 Fastmail 差不多,只是他们并不提供订阅方式的迁移,我可以在国区的订阅到期后,重新在美区的 App Store 订阅或者通过官网订阅。

我在第廿八期电子报中提到:

在 App Store 订阅服务,长期以来是我的首选。如果一个 app 或服务可以通过 App Store 订阅,哪怕价格会比在官网订阅要高,我还是会选择通过 App Store 订阅。原因有三,正常的支付方式不容易触发风控,支付也更加便捷,管理订阅也更方便。

现在,不得不重新考量在 App Store 订阅是不是一种最佳方式了。

在 app 备案合规这件事情上,监管部门没问题,他们需要执行某些意志,也需要进行管理;Apple 没问题,从新闻来看,他们争取过,但最终不得不遵守规定;app 开发者也没问题,他们需要衡量最有利的方式。那么问题在哪里呢?app 的使用者吗?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在思考我现在订阅的 app 对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Fastmail #

Fastmail 是我使用的主力邮箱,我看中它对于隐私的保护,没有广告,以及可以自定义域名邮箱,可以和 Bitwarden 联动创建匿名邮箱,可以一站式管理其他邮箱。如果是重度的邮箱使用者,应该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五点那么重要。

隐私保护和没有广告,是 Fastmail 的最大卖点。它并不收集用户信息去做商业化,而是以订阅制的形式实现营收。这对于通讯类的 app 和服务非常关键,如果不能把用户隐私摆在首要位置,是不值得信赖的。在这一点上,还没有哪个国内的通讯录 app 和服务能做到,国外的 Gmail 也没做到(虽然 Google 一直声称致力于隐私保护)。

自定义域名邮箱这个功能主要是为了有些特定场景下显得更正式。比如,我的电子报读者在给我发邮件时,是发送到我的域名邮箱,给读者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工作中,我也需要用到域名邮箱,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专业。

创建匿名邮箱,真的是一个用过就回不去的功能,不仅因为我使用的密码管理软件 Bitwarden 可以直接通过 Fastmail 的 API 新建匿名邮箱。每在一个网站上注册账号,就新建一个匿名邮箱,这样可以知道是哪个网站给我发了邮件(有时候光看邮件内容无法分辨来自哪里);如果突然收到了垃圾邮件,也可以知道是哪个网站泄露的。匿名邮箱还被我用来订阅了几个很重要的付费 newsletter,分门别类的管理很直观和方便。

一站式管理其他邮箱是 Fastmail 让我最难割舍的功能。我可以导入大多数邮箱,实现在 Fastmail 接收,还可以设置使用其他邮箱发送邮件。比如,我在 Fastmail 上收到了来自 Gmail 的一封邮件,回复邮件时直接选择我使用我的 Gmail 地址就可以。这样就不用再打开其他邮箱,直接在 Fastmail 上阅读和回复就行。

这五点,是我订阅和使用 Fastmail 的关键所在。

Readwise #

虽然很早就在使用,但我直到去年 8 月才开始订阅 Readwise。如果仅是这一个 app,我可能不会付费。重要的是它推出的 Reader 让我无法拒绝,也还没有找到真正可以替代的产品。

Readwise 和 Reader 已经融入了我的工作流中,成为了一个关键环节。

首先,Readwise 可以汇总我所有的标注,无论是浏览网页,还是阅读 PDF 文档,或者在 iBook 阅读电子书,我习惯性地会高亮一些文本或者写一些简单的笔记。之后,这些标注会直接同步到 Heptabase 中,等待我进一步整理。在专栏的知识库中,我也将 Readwise 同步到了 Obsidian,可供读者浏览。目前,无论是开源的 omnivore 还是 Cubox、新枝等国产 app 都做不到这三点。

其次,Reader 真的是最好用的阅读器,它被我用来网页精读、稍后读、RSS、PDF、ePub、Twitter、YouTube。国内没有这样的 app,放眼全世界也仅此一家。之前,我还会将一些阅读内容通过 DEVONthink 剪藏到本地,现在直接存储在 Reader 中就可以了,本地只保存最为重要的。

所以,Readwise 对我的意义也很重大。某种程度上,如果 Fastmail 和 Readwise 要二选一,我肯定会选择后者。

Heptabase #

从去年开始,我的主力笔记软件就是 Heptabase,现在它越来越好,我也越来越爱。

Heptabase 没有提供 App Store 订阅,这让我在迁移订阅时少了很多烦恼。

第一次明确感受到笔记是可以长出花来就是使用 Heptabase 的时候,在之前无论使用 Evernote、Notion 还是 Obsidian,都没有给我这种明确感受。现在,无论是写博客、写专栏、写电子报,还是工作中,我基本都是先在 Heptabase 中通过白板组织卡片,梳理思路。使用白板和 Obsidian 上的图谱很不一样。图谱可以发现卡片之间的微弱关联,尤其是一些被忽视的。但白板是以中观视角,聚焦在当前的项目中去发现和创造。

Poe 和 Raycast #

之所以把这两个 app 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它们都有 AI 功能,而且都是通过官网订阅的。

自从被 ChatGPT 删号之后,我就没有再动过订阅的心思,而是用 Poe 代替了。现在,Poe 已经在我的工作流中融入的很好,我也推荐给了很多朋友使用。

在 AI 时代,手边总要有一两件趁手的工具。我现在还用不到那些针对某个专业(行业)的 AI 工具,Poe 就够用了。说实话,每个月我都用不完限额,总感觉挺浪费的。

Raycast 作为启动器,是 macOS 必备的 app。上线 AI 功能后,我直接订阅了 Raycast Pro,还购买了 GPT-4 的附加包。因为和系统深度融合,所以 Raycast AI 被我频繁使用,创建了好几个 AI comment,为我完成各种类型的任务。家里的三台电脑都登录了我的账号,和泽泽一起用,价格就显得没那么高了。

现在,Poe 上的有些功能 Raycast AI 还不具备,比如上传文件,超长文本等。所以,只能两个都保留。一旦 Raycast AI 也可以读取文件,支持超长文本,Poe 就可以退订了。

Inoreader #

这个 RSS 工具我用了很多年,去年打折的时候通过官网购买了一年。很好用,但是不会再续费。

因为 Inoreader 对我的意义越来越低了,RSS 的订阅和阅读可以通过 Readwise Reader、Reeder 和我自建的 Telegram RSS bot 实现。

Inoreader 有两个优点促使我去年购买,和 Readwise 的集成,荧光标和过滤器。但是,前者无非是让我少操作几步,后者我使用的不多。所以,没必要再浪费钱了。

Spotify #

我使用 Spotify 已经十多年了,之前是独自订阅,现在是合租的。

让我难以更换其他音乐 app 的原因是没有哪一个像 Spotify 一样懂我。或许是因为我的使用时间很长吧。但无论是网易云音乐、QQ音乐,还是 Apple Music,无论我怎样使用,都不如 Spotify。它每天更新的 6 张每日推荐歌单和每周更新的一张每周新发现歌单,时常给我带来惊喜。

音乐对我的意义重大,难过时会听音乐,焦虑时会听音乐,放松时也会听音乐。虽然我并不会像身边不少朋友那样每天都在音乐 app 上花大量时间,但我每周都会听那么几个小时。

也许,随着 Spotify 的定价调整,合租价格也会水涨船高,我会考虑停止购买,更换到 Apple Music。但是截至目前,我选择维持现状。

Bear 和 Notion #

之前停用 Bear 已经有很长时间,今年 Bear 2.0 更新之前我又付费了一年。那时 Apple Notes 还不像 iOS 17 的这样好用。现在,对我来说已经没什么意义了,无论 Bear 还在不在国区提供,我都不会再付费。

Notion 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充当着我的「管家」,我会把生活中的许多内容都记录在 Notion 中,比如日记,阅读进度,购物记录等。我也有一年多的时间是用 Notion 来搭建博客的。实话实说,现在还没有哪个笔记类 app 的编辑器体验超过 Notion。

我购买了 Notion AI,可是基本只用它来写博客文章的 summary,使用的频率很低。这也是我今年最后悔的一次消费。

现在 Notion 和 Notion AI 都已经可以用其他 app 取代,没有再付费的意义。

意义是什么 #

啰唆了这么多,是想说,我所用到的海外付费 app 都是因为要么功能上没有国产 app 可以取代,要么就是需要多个国产 app 配合才能达到一个海外付费 app 的效果。

并不是我一定要使用海外团队开发的 app,国产 app 也有非常好用的,比如图拉鼎开发的,Baye 开发的,彩云开发的。只可惜,他们所做的 app 并不能完全进入到我现在的工作流中或者不足以支撑起工作流中的一个环节。

另外,我还想说,用户为什么愿意付费,愿意年复一年的订阅?因为 app 给用户带来了持续价值,所以用户也会持续反馈价值给 app 给开发者。至少,我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