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说明
本文经授权转载,作者为 Heptabase 的创始人詹雨安 Alan Chan,原文地址:The Best Way to Acquire Knowledge from Readings。
转载时修改了个别错别字,并将台湾中文的表达方式替换为大陆中文的,如「软体 → 软件」,「实作 → 实现」等。
Table of contents
Open Table of contents
前言
身为一个时常阅读的人,阅读最让我感到困扰的地方在于那些最好的书往往包含大量的内容,要完全地将这些内容消化有时并不容易。就算我将内容消化了,时间一久,当我在工作时突然想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时,往往也很难单靠大脑记忆就回想起过去的所学。
这个问题不只发生在我身上,也发生在我认识的许多人身上。我想这也是大部分笔记软件(又称知识管理软件)想要解决的问题。但不幸的是,我觉得大部分的笔记软件都过度专注在教你用什么架构去保存笔记(例:阶层、网状、资料库),却没有在吸收知识(acquisition)、留存知识(retention)和应用知识(application)等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提出改善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我会分享我自身学习的实际案例,展示我设计的一个用 Heptabase 来有效获取、留存和应用知识的方法。这个方法虽然不是学习的唯一方法,但是一个我验证过极为有效的方法,而且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很快地学会将它应用在自己的学习中。
方法简介
著名的费曼学习法认为深度学习一个主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尝试把你在学习的主题教给小孩。我的想法是不管你想要教别人什么,你都必须先厘清你要教的知识架构,并且有办法把这样的架构清楚地陈述出来。在我提出的方法中,我们可以透过五个简单的步骤达到这件事情:
- 将阅读的过程中看到的所有重要段落记录下来
- 将记录下来的重要段落拆解成颗粒度更小的概念
- 画出概念之间的关联性
- 将相似的概念群组起来
- 回想和使用概念
下面这支影片(观看: Bilibili)是我实践这五个步骤的过程。这支影片是一个真实案例的录影,完全没有经过事先的规划。在这支影片中,我示范了我怎么拆解 Mindstorms: Children, Computers, and Powerful Ideas 这本书的概念、获得深度的理解。你不需要把影片看完(因为它长达四小时),但快速的看过影片中的不同段落会让你更清楚我从书本提取想法和建立理解的方式。如果你想玩玩看我在影片里建立的白板,可以点击这个链接。
第一步:将阅读的过程中看到的所有重要段落记录下來
在我的方法论的第一步中,我们会需要把在阅读过程中看到的重要段落记录下来并且按照章节整理。这个过程的实现方式可能会根据你使用的工具而有所不同。如果你用的是电脑的阅读器,你可以直接将文字从电子书复制贴上到一张 Heptabase 的卡片中。如果你使用的是 Kindle 或 iPad 阅读器,你可以把所有 Highlight 汇出成 Markdown 文档再汇入到 Heptabase 中。如果你读的是实体书,你可以在每一个章节读完时做一次笔记。
不管你采用哪种方式做笔记,你只要确保最终会产出一张书籍卡片,里面包含书中你在不同章节所纪录的重要段落即可。
第二步:将这些纪录下来的重要段落拆解成颗粒度更小的概念
当你将读书笔记整理到一张书籍卡片以后,你可以创建一个白板,并通过 Heptabase 右上角的 Import Panel 将书籍卡片从 Card Library 导入这个白板中。举例来说,我在 Reading Notes 这个母白板下创建了 Mindstorm 这个子白板,并且将 Mindstorms 这本书的卡片笔记放到了这个子白板上。
当我卡片放好之后,我会把它开到右侧栏让我更方便地浏览里面的内容。我通常会先快速扫过一遍这张卡片的所有内容,然后识别出几个我觉得重要的概念。当我决定要把一个概念萃取出来时,我会把与这个概念有关的区块(block)选取起来一口气拖曳到白板上变成一张新的卡片。
光是创建卡片还不够,我还会将卡片的核心概念用一句话总结,并以这句话当做是卡片标题以确保一眼就能知道它在讲什么。接下来,我会将这张卡片里面的内容重新组织,让它的结构更符合我的直觉;我也会看一下原本的书籍卡片中有没有与这个概念卡片相关的区块,如果有的话我就会把他们也拖进这张概念卡片里面。
第三步:画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联性
当我从书籍卡片中萃取出愈来愈多概念卡片后,我就会开始逐渐在这些卡片之间画箭头,或是把内容相近的卡片放在一起。如果我发现有两张概念卡片内容在讨论相同的想法,我会将它们合并;如果我发现一个卡片中包含的概念太大,我会把它拆解成多个更小的卡片来保持卡片的颗粒度。
第四步:将相似的概念群组起来
在将所有书籍卡片的内容都转成概念卡片后,我会关掉右侧栏,开始专心把这些概念卡片之间的关联性和群组关系建立起来。当我发现有多张卡片都跟某个子题有关时,我会将它们用 Section 包起来,并给这个 Section 一个名字。我在为 Section 取名时会跟为卡片下标题时一样谨慎,因为这些名称将会是未来回顾这个白板时第一眼看到的东西。
在完成最终的白板排版(包含所有的箭头和 Section)后,我会把所有 Section 的连结重新贴回原本的书籍卡片上,第四步就完成了。完整走完第二步到第四步通常会花上一小时到一天的时间,这个时间取决于这本书的长度和深度。
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价值的并不是你最终产出的这个白板,而是你在执行第二步到第四步的过程中建立知识架构、给每张卡片和 Section 下标题所投入的思考过程。真正的理解和洞察往往源自于将知识分解、重组的这个过程。 只有在走过这个过程后,这些知识才会真正变成你的知识。
第五步:回想和使用这些概念
当你产出最终的白板后,吸收知识的阶段就结束了。如果你想要留存这些知识,我会建议采用间隔式复习法的理论去安排复习白板的时程。
根据我的经验,就算我没有使用间隔式复习法,我还是有办法在工作时知道哪个知识应该存在哪个白板中,并直接去那个白板找到我所需要的概念卡片。因此我觉得虽然复习是有益的,但不需要对自己太过严厉一定要按表操课。
从长期上来看,将知识用概念卡片的形式保存在白板上会为你带来极大的好处。
举例来说,假设你在研究如何提高儿童的记忆力,而你以前读过的书里有五本都有稍微提到跟这个主题相关的想法。这时你可以创建一个名叫 「提升儿童记忆」 的白板,并将之前那五本书的白板中与这个主题相关的概念卡片复用到这个新白板里头建立一个新的理解架构。如此一来,你过去的所学就不再只是静静地躺在资料夹,而是可以成为你新的研究的基石。你甚至可以将这些概念卡片组合起来,非常快速直接地产出一篇主题式文章。
结语
虽然这篇文章的主题在谈吸收、留存和应用知识的方法论,但我想强调一下工具选择的重要性,因为工具的设计往往会在潜意识下改变我们对学习的看法,并养成一些学习的好习惯和坏习惯。
Seymour Papert 是人工智能和教育建构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他在 Mindstorms 这本书中探讨了工具如何影响思考的想法:
对我而言,写作意味着草拟一个初稿,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我对自己作为一名作家的形象包含了一个「不被接受」的初稿,这个初稿会随着持续地编辑而被打磨成最终呈现的形式。但如果我是一名三年级学生,我无法想像这样的作法,因为写作的物理行为相当缓慢和费力,而且我没有秘书能帮我写字。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重写一篇文章是如此费力,以至于第一稿就成了最终的版本,这使得他们没办法培养用批判性的眼光重新检视自己写的初稿的能力。但是当孩子们有了文字编辑器后,这种情况会有戏剧性的改变。初稿变成是在键盘上创作的,纠正错误变得容易,当前的版本总是干净整洁的。我见过一个孩子在开始使用电脑写作几周后,从完全拒绝写作到积极参与(并伴随着品质的快速提升)。当孩子们因生理缺陷而手写困难或甚至不可能时,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戏剧性。
文字编辑器可以让孩子的写作体验更像真正的作家。但如果身边的成年人无法欣赏作家的感受,这一点就会受到削弱。例如,人们很容易想象成年人(包括老师)会表达这样的观点:修改和重新编辑文本是浪费时间的(「为什么不做些新的事情呢?」或「你没有让它变得更好,为什么不修正你的拼写?」)。
写作、音乐创作、技巧游戏、复杂图形等等,都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看待:电脑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但它可以用于推进非常不同的文化和哲学观点。
在打造 Heptabase 时,我们的目标是设计让你可以将大脑学习知识的过程外部化的环境,让你可以用眼睛和手去对概念进行识别、拆解、连接和分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开发拆解卡片、在卡片之间移动区块、在白板上建立卡片关系、在多个白板之间重复使用卡片等功能。这些功能共同构成了一个环境,让你能更好地运用人类的视觉理解和视觉记忆能力以及电脑的资料持久性和检索能力来学习。当你愈长使用这个工具来对你的所学建立架构,你就会下意识地将这篇文章中描述的学习方法变成自己的习惯,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 工具不只能让你记笔记,更让你成为一个擅长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