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Blog or Blue?

Published: at 08:00

Table of contents

Open Table of contents

一则帖子

今天看到有网友在 Twitter 上发了这样一则帖子:

他说的有一定道理,无论是写博客还是写 Tweets,都是一种输出和表达的方式。两者在形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实际上,有许多网友,其中不乏一些欧美国家的著名 KOL,他们都是把 Twitter 当作 Blog,然后辅以一份 newsletter,来做更系统的输出。

可能有些 blogger 会说,看看马一龙同志接掌 Twitter 之后那些骚操作,写博客,尤其是独立博客,数据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听起来有道理,但是经不起推敲。Twitter 的本地备份并不是很困难,而且,在 Twitter 上发长文时多数还是用的 Typefully,或者先在本地写完了复制粘贴到 Twitter 的输入框中,很少有人在输入框里打长文。

争论到底写 tweets 好还是写博客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各有各的需求,也就决定了各有各的选择。

对比

我请 ChatGPT 对两者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

Twitter Blue自建博客
内容发布可以直接在 Twitter 上发布长文在自己的博客平台上发布内容
内容长度限制Twitter 虽然推出了长文功能,但还是有 4000 字符的长度限制一般无长度限制,可以写很长的文章
用户访问用户需要有 Twitter 账户才能完全访问任何人都可以访问,无需账户
数据控制数据是由 Twitter 控制,用户有一定的数据权但受限于 Twitter 的政策数据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
设计自定义Twitter Blue 的设计相对固定,自定义空间有限用户可以完全自定义博客的设计和布局
社交功能Twitter 具有强大的社交功能,易于推广和分享除非集成其他社交插件,否则社交功能较弱
费用需要支付订阅费用取决于所使用的平台和服务
维护不需要用户进行维护需要定期更新和维护,尤其是安全更新
搜索引擎优化可能受限于 Twitter 的 SEO 策略可以完全控制 SEO,提高搜索引擎排名

我的思考

白板报的那条 tweet 中最后一句说「在推上都没人看,放到博客上也没人看」。这是我相当不认同的。

写博客这个事情,从来都是一件自我愉悦的事情,而不是愉悦他人的事情。这是一个人在持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发生的自然而然的行为。这个行为本身和写笔记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形式上,笔记是基本不公开的,而博客是公开的。公开的缘由在于互联网的精神内核是开放的分享。一个纯粹的 blogger 并不需要过多的在提高浏览量上花心思,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就像编程随想,就像耗子叔的酷壳,就像积薪上的那些独立博客,不必在意,它就在那里。

至于写博客还是写 tweets,我在几个月前的日记中思考过。

于我而言,Blog 最大的好处并不在于数据,而在于那是我的一块儿自留地,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对于服务器不在国内,未备案的 Blog 而言),不用被他人所左右,也不用给自己立人设。更重要的是它并不会消耗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写 tweets 则不同,要比写博客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不仅要比写博客时更注意措辞,还要实时留意反馈。人都有期待被瞩目、被关注的天性,Twitter 的社交属性就注定了,很有可能最后就变成了在一个人设下去输出和表达,或者为了讨好关注者而输出和表达。这些都不是我所乐见的。

还有就是,写博客的时候,我可以有多种方式进行排版、引用,尤其是在图文混排和有大量引用的时候。Twitter 是不具备这个功能的,它更适合作为一个分发渠道,而不是一个很好的输出渠道。

那么,为什么要让两者割裂呢?这也就是欧美国家里那些著名 KOL,除了使用 Twitter 以外,还要运营一份 newsletter 的原因。在 Twitter 中充分利用其社交属性,快速地传播信息和观点,与读者互动,收集反馈来。然后将更进一步的思考、反馈后的修改以 newsletter 形式发布。

最后的话

关于 Blog 和 Twitter 的优劣和选择,其实并无绝对的答案。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体验。无论是 Blog 还是 Twitter,无论是文字还是声音,无论是单向的输出还是双向的互动,它们都只是我们表达自我和分享知识的工具和渠道。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能否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些工具所带来的可能性,能否从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式,能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使用哪种形式不重要,真正的核心在于如何与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建立连接,以及如何与他人共享这些连接,让知识得以传播和进步。

当我们愿意分享、愿意交流、愿意倾听时,我们就已经超越了工具的限制,真正成为了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这,也许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