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聚焦输入,发散整理

Published: at 00:00

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聚焦的,一种是发散的。我们在聚焦模式下获取新的知识,而在发散的模式下链接知识点。

这是几天前我在搜集资料的时候看到的一句话。当时就想到,我在使用 heptabase 的时候,一个知识点显示被记录到一个卡片中,这就是在聚焦模式下的操作;然后每个卡片可以整理到任意个白板里,这是在发散模式下的操作。

紧接着,根据我使用 heptabase 的经验,总结出了使用笔记软件的心得——聚焦输入,发散整理。

Table of contents

Open Table of contents

聚焦输入

熟悉 flomo 的朋友,习惯在社交媒体发帖的朋友应该对聚焦输入不陌生。

当我们在输入的时候,只需要关心输入的内容和自己的心流,而不需要关心诸如排版、格式、措辞等等枝节。

想一想,当我们打开社交软件的时候,想到了什么就输入什么,几乎不用去思考是不是需要排版,格式要不要标准化……这就是聚焦输入。套用 flomo 的设计理念去理解聚焦输入就是两个字——极简。

那么聚焦输入的好处在哪里呢?我认为有两点:

  1. 降低摩擦。聚焦输入可以降低、甚至排除不必要的那些会打扰我们进行输入的因素。
  2. 减少压力。在输入的时候随心所欲,不需要担心自己输入的内容是否完整,语法是否正确,用词是否得当。

这两点好处所产生的影响是,在聚焦输入的模式下,我们输入的内容很容易形成原子化笔记,也非常便于我们践行卡片和笔记法。

原子化笔记

笔记原子化意味着我们保证了笔记的颗粒度,也就是说每一则笔记,字数不宜太长,最好只围绕一个中心来谈。如果一时兴起,把笔记记得太长,而且里面已经记录两个以上的要点的话,我们就需要把笔记拆开。

看到这里,您可能有疑问了,不是说了聚焦输入会降低摩擦,减少压力吗,我都没什么摩擦和压力的记笔记了,又怎么去保证原子化?

其实,这并不矛盾。现在主流的笔记软件,尤其是双链笔记软件,都引入了 Daily Note 的概念。当我们打开笔记软件后,就是显示着当天日期的空白页面,我们的笔记首先就记录在这个里面。并且大多数的笔记软件也引入了 Block 的概念,我们是可以随意拖动 Block的。

这就保证了我们在记录的时候,不需要去想是不是应该分页,是不是应该把笔记内容分开。当我们在 Daily Note 页面中记录完之后,再去把我们记录的内容形成卡片就行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我们输入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形成卡片,不必强求。将无法形成卡片的内容留存在 Daily Note 页面,一方面显示了我们思考的过程;另一方面,因为双链的存在,日后我们依然可以找到,甚至可以加以利用。

必要难度理论

因为输入内容的时候,我们是随心所欲的,也就意味着有很大的可能性我们记录的笔记内容并不是那么完整,语义也并不是那么明确。这也就会给我们将输入的内容形成卡片带来困扰。

只是,我们并不需要太过担心。首先,当我们在输入内容的时候,本身我们的大脑也在进行的思考;其次,输入完成后我们回看内容的时候,大脑也会对内容进行必要的初步整理。这两点就是我们将输入的内容形成卡片的基础。

而且,这个将输入的内容整理成卡片的过程,也是我们在实践必要难度理论的过程。

关于必要难度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我们的记忆过程越容易,那我们忘的就越快;反之,如果我们记忆的过程越艰辛,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忘记。

在聚焦输入的模式下,我们轻松地在笔记软件中记录了很多内容。形成卡片的过程中,我们会对内容进行再加工,比如在 roam-like 类的笔记软件中,我们会给一些关键词添加[[]]使之成为一个新页面,并将部分内容移入到这个新页面;或者使用#来打标签,让一些内容归拢到一个或多个标签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强化记忆,并且是为了日后方便检索或提取内容,我们还会对笔记内容进行一定量地改写、转述。这些都让我们一遍遍地记忆,重复的过程,就是必要难度理论所倡导的。

构建卡片盒

卡片盒笔记法的核心要点是:

  1. 笔记之间建立链接,包括正向链接和反向链接,将知识点形成网状结构;
  2. 使用自己的语言转述知识点;
  3. 不分类,只使用标签。

当我们的卡片越来越多时,就可以开始按照卡片盒笔记法的核心要点构建我们的卡片盒了。而此时,我们也需要切换我们的记录模式到发散整理。

发散整理

发散整理,指的是当我们在整理输入的内容(构建卡片盒)时,(充分)调动和利用我们的发散思维。

这样的好处是:

  1. 可以让我们不拘泥于输入的内容本身,进行多元化的思考;
  2. 可以将输入的内容编织成网状,构建我们自己的卡片盒。
  3. 以发散思维为基础,训练我们的多种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的概念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当我们在进行发散思维时,大脑呈现的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这与我们在专项思考时所运用的收敛思维截然不同。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区别

  1. 发散思维是由问题的中心指向四面八方,而收敛思维是由四面八方指向问题的中心。
  2. 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为在广泛的范围内搜索,要尽可能地放开,把各种不同的可能性都设想到;收敛思维则是一种求同存异,要集中各种想法的精华,达到对问题的系统、全面的考察。

当我们在构建卡片盒的时候,一定是要探究多种可能性。如果我们在此时使用收敛思维,就限制了可能性,也同时扼杀了我们的观察力、发现力、联想力和思考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完成了一张主题为「数码相机」的卡片,如果按照收敛思维,在给该卡片建立双链的时候,我们会局限于这张图中所显示的。

那如果我们是发散性思维,这张卡片是不是也可以连接到关于光学元件的内容?是不是也可以连接到有关摄影摄像的内容?是不是也可以连接到关于生活的内容?甚至,我们是不是可以连接到关于心理学的内容呢?

想象力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我们的联想力让这些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这也是发散性思维的核心作用。

发散整理时可以运用的思维方式

  1. 立体思维,跳出卡片内容本身“点、线、面”的限制,进行立体思考;
  2. 平面思维,试着将卡片铺展在一个白板上,以构思二维平面图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发散;
  3. 逆向思维,也就是从卡片内容的反方向进行思考,看看能否推导出惊喜;
  4. 旁通思维,这个思维对我们的要求是可以突破思维的惯性,打破思维的障碍。

当我们试着开始运用这些思维方式开始对卡片进行发散整理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卡片A与卡片B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与卡片C之间在功能上是一样的;与卡片D之间因为是相似的学术概念,而可以形成一个链接……

此时一个卡片A就已经和B、C、D三个卡片因为不同的关系都产生了链接,这就是运用发散思维整理卡片时带给我们的惊喜与愉悦。

逐渐地我们会发现,卡片在不知不觉间已然编织成网;而当我们在卡片之间漫游时,因为双链的存在,可以随意翱翔;在进行输出时也可以更好的有的放矢。

总结

以上,就是我在使用 heptabase 时总结出的心得——聚焦输入,发散整理。

记笔记时,也就分成了这样三个步骤:

  1. 在 Daily Note 中随意输入内容;
  2. 初步整理,形成卡片;无法形成卡片的内容,保留在 Daily Note 中;
  3. 利用发散思维,为卡片添加双链,形成网状结构的卡片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