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GoIdea

花瓣里的火焰,转型中的鸣响

1974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群士兵将鲜红的康乃馨插在枪口上。一场几乎不流血的革命,就此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这是属于葡萄牙的「春天的故事」。

十九世纪末,欧洲列强争相瓜分非洲大陆,葡萄牙虽国力衰退,却仍死死攥住安哥拉、莫桑比克等非洲殖民地。进入二十世纪后,葡萄牙政局动荡,1910 年共和革命后仍未稳定,1926 年军方再度政变夺权,安东尼奥·萨拉查这位经济学教授逐步崛起。他建立了「新国家」(Estado Novo)威权体制,将葡萄牙变为欧洲大陆威权统治的顽固堡垒,尽管整个国家表明和平静谧,内里却是暗流汹涌。

「新国家」号称致力经济繁荣民族强盛,实则专制极权、愚民统治。秘密警察成了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学者、记者缄默不言,教师、学生人人自危,言论和思想自由只存在于临睡前的呢喃或梦呓。

更使生活雪上加霜的是自 1961 年始,葡萄牙为控制非洲殖民地展开了一场毫无前景的远方战争。无数青年葬送异乡沙场,或干脆逃往法国、美国避难。人们越来越质疑,一场毫无意义的殖民战争,如何值得年轻人用生命去耗费?

1968 年 9 月,萨拉查在其夏季住所遭遇了一场严重意外——他坐的藤椅突然断裂,导致他重重摔倒在混凝土地面上,造成颅内出血。当时所有人,包括医生在内,都认为这位 79 岁的独裁者活不过秋天。时任葡萄牙总统阿梅里科·托马斯迅速任命马塞洛·卡埃塔诺为新总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萨拉查的病情有所好转。此时,他的亲信和新政府官员在两难中做出决定——这位前独裁者隐瞒真相。为了维持这一骗局,他们专门为萨拉查定制假报纸,伪造政府文件和会议记录,甚至安排忠实的前部长们定期「向他汇报工作」。萨拉查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统治」着国家,直到 1970 年去世,始终以为自己仍然掌控着政权。

这一幕与袁世凯称帝前的情形颇为相似。袁世凯在窥视帝位时,同样被周围的人蓄意误导,被告知全国各地民众都热切盼望他登基为帝。他的儿子和幕僚们伪造报纸、假托民意,制造了一出出假象,让他相信称帝是天下归心。然而,一旦袁世凯真的称帝,却立即引发全国反对浪潮,最终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黯然离世。

而卡埃塔诺接任总理后,确实试图进行有限改革,但为时已晚,殖民战争仍在继续,国内矛盾日益尖锐。他既不能完全延续萨拉查的强硬路线,又不敢彻底改革,结果是内外交困,最终引发了军方的不满。

普通民众在心灰意冷,军队中的不满情绪也在滋生。年轻军官们,许多曾在非洲殖民地服役,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无谓。他们秘密组建了「武装部队运动」(MFA),计划推翻独裁政权。其中,一位名叫奥特洛·萨拉瓦的上校扮演了关键角色,成为军队内部民主力量的核心人物。

1974 年 3 月,MFA 成员出版了一本名为《葡萄牙与未来》的书,公开批评政府政策。政府随即解除了参与此书的将军职务,却不料这一举动反而加速了革命进程,终于在 4 月 25 日,破晓而至。

那天,里斯本的清晨格外宁静。广播里,一首被禁的民谣《格兰多拉,维拉·莫雷纳》(Grândola, Vila Morena)轻声响起。对普通听众来说,这只是一首优美的歌曲;但对军中的变革者而言,这是约定好的行动信号——革命,正式开始。

军人们迅速行动,坦克开上街头,战略要地被一一占领。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并不是一场普通的军事政变。街头没有枪声,没有爆炸,没有流血冲突。相反,士兵们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

此时,里斯本的花市正好在售卖康乃馨。一位花店的女孩,大胆地将一朵红色康乃馨插在了士兵的枪管上。这一举动如涟漪般扩散,很快,无数民众走上街头,将红色的康乃馨送给士兵,士兵则将花朵插在枪管上——枪口不再喷吐火焰,而是绽放鲜花。

就这样,一场本可能血腥的军事行动,因为人民的支持与军人的克制,成为了历史上少有的几乎不流血的革命。一个维持了 48 年的独裁政权,在不到 24 小时内被和平推翻。卡埃塔诺总理被捕,随后流亡巴西。一个由军人和文职人员组成的「国家救济委员会」接管了政权,承诺举行自由选举,建立真正的民主政体。

革命之后,葡萄牙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葡萄牙国民首次拥有真正的普选权,言论自由得到了保障,新闻出版禁令被废除,结束了在非洲的殖民战争……然而,革命后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随后的两年间,葡萄牙经历了六个临时政府,政局动荡。左翼激进派与温和改革派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1975 年,葡萄牙几乎陷入内战。所幸的是,最终温和派占据上风,确立了民主改革的方向。

1976 年举行的首次自由选举中,温和的社会党获胜,马里奥·苏亚雷斯成为民主葡萄牙的首位民选总理。国家也通过新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与此同时,葡萄牙结束了对非洲殖民地的统治,让这个昔日的海洋帝国得以将精力转向国内建设和融入欧洲共同体。

康乃馨革命为何意义非凡?因为它透过美丽的象征向全人类传递了一种极为罕见而宝贵的讯息:民主真正值得追求,正是因为它体现了对人权和自由的关怀,以及人类尊严的珍重。民主保障的不仅是选举权利,更是保障每个人能够自由表达其思想、不因言获罪、不因权力的随心所欲而受凌辱的尊严生活。

若无自由与民主,人们即使可以衣食无忧,却仍活在一种精神上的贫乏、恐惧与焦虑的环境中;而民主的制度建设,也需要一代又一代有觉悟、有勇气且愿意积极捍卫这些价值的人们努力才可巩固。

让我们把目光从亚欧大陆的最西端转向最东端。

半岛上的韩国,自光州民主化运动发轫,最终在 1987 年实现了宪政改革。然而,韩式民主似乎被某种「魔咒」所困扰——前总统或自杀,或入狱,青瓦台的光环下掩盖着难以摆脱的政治悲剧,民主的花朵在寒风中摇曳不定。

至于那「弹丸之地」的台湾,虽然有着「野百合学运」、「美丽岛事件」等社会运动,虽然有着政治精英的改革决策,虽然从 1987 年解除戒严,到党禁报禁的解除,再到首次全民普选和政党轮替,经历了一场相对和平的民主化进程——却仍难逃各种冠以「民主」之名的闹剧。

而 1989 年的广场上,莘莘学子和民众高举民主、自由、反腐败的旗帜,期望国家能够深化民主宪政。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按照后来的叙事,促成了更加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最终走向了高质量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成为独树一帜的标杆,也为全球民主的发展、提升指明了方向。多么美妙的叙事!

Valeu a pena? Tudo vale a pena. Se a alma não é pequena.

Fernando Pessoa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说过:「一切都值得做,如果灵魂不渺小。」民主这场事业,从来都需要无数勇敢者代代相传,因为专制的诱惑从未消退过,而尊严和自由之花又是如此柔弱脆嫩,需要每一代人的悉心呵护。

从 1976 年以来,每年 4 月 25 日,葡萄牙都会庆祝「自由日」,纪念那一天花瓣轻巧的重量如何终结了坚硬的枪炮统治。肩抗自由大旗的人,必然懂得民主绝非轻易得手。康乃馨不只是往事的回忆,更是对专制永远保持警惕的号角。

期许在其他尚在黑夜挣扎的国度里,人们能够记起这一朵小花——枪炮最终都要为生命与民主服务;再黑暗的专制也无法永葆统治,因为追求自由的灵魂从未熄灭过希望之光。

愿长记此花的寓意,共勉之。


|


本文初稿在 Tana 上完成,这是一款通过将 AI 驱动的结构化数据库与流畅的大纲列表相结合的笔记软件,重新定义了现代知识管理,使用户能够无缝地组织相互关联的想法,同时保持自由形式思考的灵活性。

#LisbonDiary